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政务公开规划计划

林芝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8-06-13 | 信息来源: | 浏览次数:2207

林芝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林芝地区加快发展,在全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中发〔2005〕12号)精神,按照自治区提出的优势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围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林芝地区实际,制定林芝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林芝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纲领,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与“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全地区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紧紧围绕“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积极实施“1231”发展思路,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持了年均15.9%的增长速度。“十五”末,地区生产总值24.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1.96%,人均生产总值14685元;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地方财政收入1.28亿元,年均增长18.8%。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十五”期间,全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11亿元,圆满完成“十五”计划。林芝机场、机场公路、岗派公路、色季拉公路、错高湖旅游公路、二期农网改造、八一镇第二水厂和垃圾填埋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项目前期工作、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三农”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增加农牧民收入这条主线,在稳定和保护粮食综合供给的前提下,推进了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三农”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全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0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23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2036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7.3%。
  ——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我们面向市场,立足优势,重点发展了特色农牧业、藏药业和生态旅游业,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积极开发了藏猪、藏鸡、水果、干果、蔬菜、野生菌、花卉等高原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了以工布江达县、林芝县、米林县为主的藏猪、藏鸡养殖基地,以林芝县、波密县、察隅县为主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以朗县为主的核桃、野桃、花椒、辣椒生产基地,以米林农场为主的高原瓜果生产基地。
  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巴松措国家4A级风景区、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尼洋河风光带、措木及日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巴松措、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鲁朗林海、尼洋河风光带、世界柏树王、古桑王等一批世界级旅游品牌正在形成。以节促销,成功举办了“桃花节”、“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拓宽了客源,加快了旅游业发展步伐。
  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林芝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建立了藏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培育了奇正藏药厂、诺迪康药业有限公司、宇拓藏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研制开发了23个藏药品种,创制了“奇正消痛贴”等知名藏药品牌。
  ——小城镇建设和农房改造成绩巨大。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实施农房改造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环节,在资金、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和大力支持。全地区共投资3.52亿元,新建和完善农牧区小城镇28个,城镇人口达到35196人,城市化水平达到25.2%。投资7.23亿元,改造农房5896户,2.5万群众迁入新居,过上了健康文明的新生活,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小康示范工程扎实推进。根据自治区关于林芝地区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全面加强小康建设。狠抓了8个小康示范乡镇、113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其中,2005年有10个小康示范村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牧区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步推进,财政金融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规范,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了“两游一节”招商引资活动,组团参加了广交会、厦交会、西博会等贸易洽谈会,与区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十五”期间,全地区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37个,到位资金5.3亿元,自产产品出口850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地区现有各类学校177所(包括教学点),在校生33169人,初步形成了幼儿、小学、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19%,“普六”人口覆盖率100%,“普九”人口覆盖率75%,扫盲人口覆盖率95%以上。
  科技事业深入推进。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全地区现有科技人员3600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科技知识普及率达60%。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地区现有5个文化馆、43个乡(镇)文化站和375个村文化室,1个地区级图书馆和1个群众艺术馆,1个专业艺术团和7个业余艺术团,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8.68%和89.34%。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地区现有医疗机构72个、公共医疗卫生从业人员833人、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5人,医院床位597张,每千人拥有3.7张。人口出生率11.9‰,自然增长率9.3‰,人均期望寿命69岁。
  ——受援工作成效显著。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地区对口援助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不断拓宽,机制不断创新。援藏工作的深入开展,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解放了干部群众思想,提高了综合发展能力。

第二节  “十五”发展的主要经验

  回顾“十五”计划执行情况,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保持林芝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势头,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始终坚持“四个必须”: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围绕优势地区加快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必须把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大力推进我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农牧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把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切入点,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把体现农牧民利益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广大农牧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发展和稳定的结合点。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干部的第一责任。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始终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不断深化改革,保持社会局势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我们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不断巩固基层政权,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分裂破坏活动,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确保社会局势长治久安,为发展和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必须坚持中央关心、对口支援和艰苦奋斗相结合。正确处理“离不开”和“不依赖”的辩证关系,坚持中央关心、对口支援和艰苦奋斗相结合,既要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和对口援助,更要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02-2018 西藏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藏ICP备16000010号-2
主办单位:西藏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联系方式0891-6333086) 技术支持:西藏高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