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政务公开规划计划

西藏阿里地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8-06-13 | 信息来源: | 浏览次数:2149

  "十一五"时期,是阿里地区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快速发展迈向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本纲要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和《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建议》的精神和要求编制,提出了今后五年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全地区人民的努力方向和行动纲领。我们要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在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动员全地区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发奋努力,建设和谐新阿里。
  

第一章   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陕西、河北两省和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三大公司的对口支援下,地委、行署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阿里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大讨论、"千名干部进牧区理思路、促发展"和"321扶贫帮困"等活动,克服高寒缺氧、生产要素极度分散等特殊困难,战胜雪灾、旱灾等严重灾害,开创了我地区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为"十一五"及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辉煌的成就


  "十五"时期,我地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各项计划目标全面完成。
  --经济总量翻番,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各项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到2005年底,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亿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15%,经济增长速度高出计划(12%)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自治区内名列前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782元,比"九五"末增长157%,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达到6090万元,比2000年(2783万元)增长118%,年均增长17%。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基本改变了农牧业所占比重过大的状态。"十五"期间,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谋求发展。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矿产、建筑建材等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讯、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56:16:28调整为2005年的23.9:15.5:60.6。第一产业比重首次降至30%以下,二、三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贡献率逐年提高,分别为32%,84%,产业结构正趋向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重点实施了219国道整治、狮泉河水电站、太阳能光电、光缆通讯、狮泉河盆地治沙、城镇给排水以及"117"项目等一批重大建设工程,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是"九五"时期6.9亿元的3.8倍。
  --农牧区经济进一步壮大,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05年全地区农牧业总产值1.6亿元(按90年不变价),比2000年增长19%;粮油总产量为4669吨,肉类总产量11438万吨,绒毛总产量1579吨;农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56%,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47所,适龄儿童入学率87.6%,巩固率达到100%,升学率达到100%,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17.6、20.7、15.3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到2005年全地区医疗机构52所,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和医院病床数6张,形成了以县带乡的农牧区医疗体系;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74%和71%,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科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713元和1801元,比2000年增长31%和54%,年均增长7%和9%。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加强,社会更加稳定, 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第二节  面临的形势和主要困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基本途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方向,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阐明了思路。这些重要精神的贯彻落实,为我地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中央支持和对口支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地区在"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中央关心、国家投入和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大。"十一五"期间,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对口支援范围和形式将更加合理,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
  --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将突出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这将有利于我地区发挥资源优势,较快地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地方财力,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自治区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和"一加强、两促进"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深入人心,已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经济社会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西藏"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总思路。这为我地区确定"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明确了方向。
  --社会将继续保持稳定。中央确定的"旗帜鲜明,针锋相对,主动治理,强基固本"的工作方针和进一步加大反分裂斗争力度的要求,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的基本指针,反分裂斗争必将取得更大成效,社会将保持长治久安。
  --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中央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的方针指引下,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我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将不断加大,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将得到更大改善,在直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将为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由于受自然、历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地区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更低层次,要实现中央提出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的目标,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主要是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亟待提高;社会发育水平较低,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依然滞后,缩小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反分裂斗争任务艰巨,维护稳定任重道远。
  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谋求更大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个十分珍惜"的总体要求,坚持新世纪新阶段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施科教兴阿、人才强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坚持追赶与跨越式发展并重,进一步做好发展稳定工作,力争在加快农牧区建设、发展特色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阿里。
  围绕一个核心。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对农牧区的投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建设新型农牧区。
  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解决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进一步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为产业的发展创造基本的硬件条件。二是培育和发展畜牧业、旅游业、矿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边境贸易,使之成为支撑我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发展社会事业,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重大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农牧区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投资力度,大力发展高原农牧业和相关产业,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特色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立足区情,充分发挥畜产品、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和边境贸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新突破。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四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观念更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五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突破。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完善医疗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力争到2010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90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30: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达到1.17亿元。
  --小城镇建设进入新阶段。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18%。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保持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开工建设阿里机场;县通沥青路力争达到80%以上,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强乡镇客运站台建设;加快电源点和电网建设,基本消除无电乡(镇)、无电村。县城防洪能力逐步提高,保灌面积逐步扩大,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部分城乡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乡乡通邮,村村通电话。
  --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以绒山羊为主的草原畜牧业稳步发展,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旅游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边境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取得新进展。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在城镇逐步普及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开始起步,扩大远程教育覆盖面;公共卫生建设特别是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8人;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0%;先进实用科学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4%左右,达到106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达到3800元,使农牧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得到加强,政府管理经济的有效性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保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取得新的进展;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阿里地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05年预计
2010年目标
年均增长
目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县通沥青路率(%)
乡镇通公路率(%)
电力人口覆盖率(%)
乡镇通邮率(%)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城镇化率(%)
九年义务教育
青壮年文盲率(%)
高中阶段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
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张)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市空气质量
城镇垃圾处理率(%)
 
9.6
10782
0.61
0
25
25
90
15.5
5
0
38
33.6
51
4
5.4
6
8713
1801
4.3
2
0
 
18.5
19900
1.17
80
80
50
100
30
10
全面普及
5
90
80
8
5.8
6.7
10600
3800
4
Copyright © 2002-2018 西藏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藏ICP备16000010号-2
主办单位:西藏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联系方式0891-6333086) 技术支持:西藏高驰